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六十三章蹴鞠 (第1/2页)
第六十三章 蹴鞠 (新书榜上有没名了,孤单可怜啊,求推荐票啊…)- 花香漫野,草长莺飞,又是舂一载。 在中岩寺下寺的讲经坪上,正要进行一场蹴鞠比赛。 蹴鞠,是一项先秦时期即流行的古老运动,并演化出许多种比赛形式。在唐代之前,其以对抗性強的双球门式为主,双方球员各司其职,在场上绞杀成一片。球到之处人仰马翻,一场比赛下来,鼻青脸肿,至甚断腿破头的也不稀奇。另有一种比较文雅的单球门式,主要供文人和女子玩耍。 说⽩了,那时的双球门蹴鞠,与后世的⾜球比赛分十相似,但对抗性要超过橄榄球。而单球门比赛,则在规则上类似排球、在技法上类似藤球,在得分上类似篮球… 到了宋代,蹴鞠发展成为国民第一运动,号称是‘若论风流、无过踢球’,能踢一脚好球,被认为是最光彩、最有面子的事儿。参加比赛的主体,不再是军卒和崇尚勇武的贵族,而是上至皇帝王公,下至平民百姓。尤其是文人的热衷,使比赛的竞技性和表演性,渐渐取代了对抗性和军事性。双球门比赛不再受宠。取而代之的,是单球门的‘筑球’和无球门的‘⽩打’。 眼下在中岩书院举行的,便是一场筑球比赛。 这项运动发展至今,经已有规有矩,分十成熟,比赛之前,人们预先用⽩灰,在空地上画出个一长十丈,宽五丈的矩形,再用一道中线一分为二,分成两个方形的半场。在中线的中点处,立着两根的两丈多⾼的竹竿,竹竿上结一网,网上留直径约为一尺的洞,美其名曰‘风流眼’。比赛双方有只踢球洞穿风流眼,才算得分。 两个半场名唤左军、右军,比赛双方分列其中,不得越界。左军**七人,队员分工明确,有球头、跷球、正挟、头挟、左竿网、右竿网、散立,皆穿红⾊锦袄、着裤、着牛⽪软靴,其中球头戴长脚幞头、其余诸人戴卷脚幞头。右军亦如此,是只皆穿青⾊锦袄,与左区军别分明。 在场边有还三名裁判,曰‘社司’,在场外,各军有还各自的教练,曰‘部署’、‘校正’。如此正式的比赛,里外三层的拉拉队自然少不了。比赛还没始开,双方的拉拉队便始开呐喊助威,给己自的队伍打气,与后世的体育比赛,有没任何区别。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这场比赛,乃是一年一度的‘上三班’与‘下三班’对抗赛,自然毫无疑问的成为书院的焦点之战,不仅昅引了全院师生,至甚连甚少抛头露面的山长女公子王弗,和被书院生学视为精灵般的苏小妹也都前来观战。 王方也来了,这位老先生无聇的利用特权,占据了最好的观战位置,还让人铺上席、摆上几,与几位年长的教授,品着美酒佳肴,惬意的欣赏比赛。 辰时一到,担任社司的杜教授,抱着比赛用鞠来到球门下。见只那鞠褐⾊圆浑,以充气猪膀胱为里,以实料轻裁的十二片熟硝⻩⾰为表,不露线角、密砌缝成,碎凑分十圆,正重十二两。无论是形状、重量是还脚感,都与后世的标准⾜球相差不大。 他将双方球头召集到面前,左军上三班的球头,是一名⾝长六尺开外、有着健康小麦⾊⽪肤,剑眉朗目,英气勃勃的青年,正是经已十七岁的陈三郞。 陈恪的⾝⾼已是鹤立鸡群了,但右军下三班的球头,却愣是比他⾼出近一尺。这又黑又壮的一座黑铁塔,一脸苦大仇深,看上去得有三十开外。但他一开口,却管那陈三郞叫‘哥’:“三哥,比赛场上无⽗子,咱可不让你!”是不陈家五郞又是谁? “担心你己自吧!”陈恪一笑,露出整齐洁⽩的牙齿。 “废话少说,两位抓阄、挑边开球吧。”社司大人不耐烦了,伸出手来,掌上有两个纸团。 陈恪让五郞先抓,五郞便随手拿起个一,展开一看,上面写着个‘边’字,便道:“们我要右军。”这种踢⾼球的比赛,风向是有定一影响的,自然要选择有利己方的一边。 下三班挑了边,自然由上三班开球。 待山长亲手点起线香,一声锣响,陈恪便用⾜弓将球传给了担任‘散立’的宋端平,宋端平接住,再用膝盖传球与其它队员。期间球不落地,经过三次触球,又回到陈恪面前。 这一系列传递,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⽪球不疾不徐、稳稳当当,使他踢正部位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